现在这个时代,手机作为生活的工具,已经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。孩子和家长关于”手机"引发的矛盾,更是愈演愈烈。就拿我儿子来说吧,他特别喜欢玩手机游戏,只要有时间,他就会拿着手机。刚开始,我像许多家长一样,采取强制禁止,把他手机上的游戏删除,还把手机藏起来。对此,儿子哭的特别伤心,苦苦哀求道:妈妈,我好好学习,不耽误做作业,我还能玩手机吗?看到孩子伤心的表情,渴望的眼神,我妥协了。
很多孩子在小学三、四年级的时候,基本上就开始对智能手机产生了拥有的渴望。孩子对智能手机的渴望,不是因为通讯交流的需要,而是对外面世界精彩的好奇。这份好奇心,实在是太强大了,也是孩子对自己未来生命建立信心的很重要因素。我们孩子已经完全可以真实地发现,在同龄人中有智能手机者,与没有智能手机者区别极大,不仅仅在玩游戏方面,还在人际交往的优势方面。在获取大千世界的新知识方面,在与当下社会热点信息,尤其是孩子们兴趣最浓的时代偶像信息的接收和传播等方面,区别更是突出。这些区别的存在,意味着孩子信心和骄傲感的差异。
由此可见,我们给不给孩子玩手机,已经完全影响不到孩子有没有手机可玩了。在这件事情上,让玩不让玩,只能向孩子宣告我们够不够爱他,尊重他,信任他。
实践证明,事先的约定比事后的惩罚效果更好也更容易实施,就是跟孩子“约法三章”:玩游戏可以,但要约定时间和规则,一旦违反,要承担违约责任。通过这种方法,没有任何一方会输,可以称之为“没有输家”的冲突解决办法。